当前位置: 首页> 联盟新闻> 一二·九大合唱“铸民族之魂,颂青春之歌”
  • 一二·九大合唱“铸民族之魂,颂青春之歌”
  • 2022-03-31 00:23:05
  • 一二·九大合唱

    因为爱在心中


    1935年12月9日,

    北平的数千名大举行了抗日救国,

    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

    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

    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铸民族之魂,颂青春之歌”

    就在这一天,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一二·九大合唱比赛。

    接下来小编将把感动分享,

    为给我们带来精彩表演的同学和老师们鼓掌。


    01
    创意设计学院



    我们迎着灿烂的阳光,

    飞向天空、驰骋海洋。

    我们是英雄的中华儿女,

    古老文明焕发新光芒。

    “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中国人民向往明天的美好,

    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理想。

    精彩的双人舞满满的加分~

    02
    建筑工程学院



    一样的泪一样的痛,

    曾经的苦难我们留在心中。

    一样的血一样的种,

    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

    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

    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打鼓舞狮,满满的中国元素。

    03
    自考学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

    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新中国的花朵们,

    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

    划着小船尽情游玩,

    愉快唱歌。

    一首《映山红》感动了全场。

    04
    人文旅游学院



    小小肩膀站成我的墙,

    美丽的中国姑娘。

    长大后我北漂南闯,

    你在家张望,

    我多想多看看你模样,

    是那么漂亮。

    小编一直在努力克制自己,

    冲上台一起唱的欲望。


     有过这样一份感动,

    它只属于集体,

    只属于集体中拥有共同回忆的每个人。

    05
    机电信息学院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

    伴着阵阵鼓声听得全场热血沸腾。

    06
    创业学院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此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07
    外语外贸学院


    当我离开家的时候,

    你满怀深情吹响号角。

    我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看着一面面舞动的红旗,

    小编体内的洪荒之力都要爆表了。

    08
    经济管理学院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对抗日将士的真挚情感,

    对敌军的愤懑与藐视,

    对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都包含在歌声中。

    比赛结果

    一等奖创意设计学院

    二等奖人文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三等奖创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

    组织奖建筑工程学院、自考学院、机电信息学院


    比赛结束,但感动常留。

    这首由校会带来的团歌合唱,

    因为爱在心中~

    将过去所有的回忆化为了歌声,在岁月里长流~


    致一二.九大合唱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我会在哪里?

    如果我们不曾相识,不存在这首歌曲。

    那一天,那一刻,那个场景,

    你出现在我生命。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你又会在哪里?

    如果我们从不曾相识,人间该如何运行?

    无数时间线,无数可能性,终于交织向你。

    某一天,某一刻,某次呼吸,我们终将再分离。


    可是我们相识相遇在这首歌曲,真好!

    “义工商”感谢与“你”相遇,

    一二九大合唱,感谢与你们相遇。


    ......


    END


    编辑:王明旭  叶  宸

    图片:余嘉玉

    文字:池梦琦  董佳梅

    短诗来源:人文旅游学院 任宇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