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红歌> 特稿 | 歌声飘过八十年:文化育人 且歌且行
  • 特稿 | 歌声飘过八十年:文化育人 且歌且行
  • 2021-07-08 18:26:37
  • 编者按



    ,讲述一段难忘的光阴故事,、。,为您讲述学校以歌声为载体、孜孜以求文化育人逾80年的故事。


    “我爱你中国,亲爱的母亲!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一个普通的冬日,大学校园一间普通的餐厅,一群普通的青年,兴致所至,婉转的歌声自心灵深处自然流淌。一天前,中国人民大学一年一度的“一二·九”合唱音乐节伴着这些青春的歌声落幕。统计学院代表队的同学们在聚餐时,情不自禁地再次唱响了参赛曲目《我爱你中国》。歌至动情处,同学们霍然起身,击节而歌。蓬勃青春之情洋溢在歌声中,使原本优美的曲调益加激昂。现场的师生被歌声所感染,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这段视频在网络上瞬间戳中万千网友泪点,、央视新闻等大型主流媒体也纷纷转发点赞,累计播放量迅速超过1500万。有网友评论:,我们还需要更多!



    烽火硝烟   歌声豪迈


    歌声飘过80年,音乐教育犹如一股清流,,他们踏着节奏一路高歌,行进在时代的前列。


    清凉山上一座不起眼的窑洞里,,他文思泉涌,激情澎湃,摇曳的油灯下,,无论是每天晨跑锻炼,还是列队行军,都是学员们的必唱曲目。每当全校高唱起这首激越昂扬的校歌时:“努力!努力!争当国防教育的模范,努力!努力!。”陕公人热血沸腾,踏着校歌的节奏,无畏奋进。


    在当时异常艰苦的物质条件下,陕公师生为何始终斗志昂扬、朝气蓬勃?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就像是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鼓舞着陕公师生,使他们保持着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歌咏活动是陕北公学开展得最广泛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由于有吕骥、冼星海、郑律成等几位作曲家的指导,国防歌曲运动蓬勃发展。在清凉山麓,学员利用短短的空闲时间学唱歌、学指挥、学作曲;在延水河畔,学员们对着清清河水放声歌唱;在宝塔山下,学员们聚在一起,以天作琴,以地为鼓,唱响文化和艺术的交响乐。当黄昏将要笼罩大地的时候,从万佛寺沿清凉山东行,在每个山脚下、石崖前,都可以听到集体的歌唱。


    那歌声是青年伙伴们的愿望……是中华民族儿女跳动的心潮!它会促使你流下悲壮的眼泪,它会沸腾起你的热血。陕北公学学员、著名党史专家胡华教授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当我们从国统区进入陕甘宁解放区时,首先感觉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欢愉活泼的情绪。”在这座革命的熔炉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融入到了每个青年人的身心中,它使人胸怀豁达、无忧无虑,使人永远乐观,永远年轻。


    在开国大典的金水桥边,王晋校友激动万分地走在由华北大学组成的流行队伍中,豪迈地行进在天安门广场。华北大学的队伍独树一帜,近千人组成的大型秧歌队,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手举火把载歌载舞。当华北大学的队伍从金水桥主桥通过时,师生们高呼“万岁”,!”作答。与此同时,华北大学的一万多名毕业生高唱毕业歌,奔赴大江南北的各条战线。“这些,可以说是华北大学对开国大典的最好献礼!”王晋表示,尽管65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永生难忘。


    从延水河畔的黄土塬到共和国的首都,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8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用音乐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以音乐为载体,使文化育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弦歌入心   润物无声


    歌声是灵魂的声音,歌声是热血的汩汩,歌声是目光的炯炯。今天,音乐育人仍然是学校继承文化育人优秀传统的重要方面。,“入学第一课”就要读校史、唱校歌,歌声伴随着莘莘学子们的成长,振奋着祖国年轻的一代。2017年,学校以80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在2017届毕业典礼、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和2016级本科生军训中,组织学唱《陕北公学校歌》,让同学们从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歌声里感受陕公精神,发扬光荣传统。


    ,并不是因为高超的合唱技巧和高端的音响设备,更不是因为绚丽的服装和夸张的表演,而是因为他们清澈歌声中所潜藏着的最朴素,却又最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青春正能量。在“一二·九”合唱音乐节的舞台上,每一支队伍都沉稳大气,他们的合声编排优美自然,演唱真情流露,很难想象,这些同学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

    在实事求是石前,“一二·九”合唱音乐节已走过31个寒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一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来自全校各学院的20余支代表队齐聚明德堂,在经久不衰的爱国主义歌曲中汲取集体主义、时代精神的力量。在歌声中,爱党爱国、爱校荣校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在歌声中,;在歌声中,校园文化氛围益加活跃、师生文化创作的活力持续迸发。,每一个青年人以力量,让他们勇敢地为时代发声,无私地服务于社会与人民,争做“国家表率,社会栋梁”。不仅如此, “歌影年华”校园原创音乐会、高校实景公益演出奏响第一曲……音乐育人的传统如一双隐形的手,为青年人系好新时代的第一颗扣子,。

    歌声带给所有人心灵的感动,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这种音乐育人的力量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不知不觉中已卷起心灵的涟漪。统计学院的钢琴伴奏、硕士研究生李祥烨说,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之后,他为自己和学院感到骄傲、自豪。他认为,“这首歌的歌词非常贴近青年也很打动人心,能够引起包括自己在内的青年人的心灵共鸣。”新生娄立威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集体活动,辛苦的排练却让她感觉温暖而美好,在学院里找到了“一家人”的感觉。排练时,她一直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引导下,感受歌词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她说,“我们的演唱视频之所以富有感染力,是因为自然而然流露的真实情感。,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最璀璨的年华里放歌,歌声献给伟大的祖国。歌声里承载的未来,梦想和希望,正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缩影,它绝非刻意,而是自然而然地培育出了青年人的爱国情怀。


    春华秋实   薪火相传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歌声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校内外的生活,。


    在中国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的现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合唱团,他们之中,有的白发苍苍,精神矍铄,有的风华正茂,正当盛年。他们站在同一个舞台,满怀深情的唱着陕北公学校歌,歌曲带着历史的痕迹,穿越半个多世纪。这群歌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合唱团,自1978年复校以来,便一直在母校浓厚的人文气息的滋养下,孕育、发芽、开枝散叶、茁壮成长。合唱团是由1977级到2013级校友自发组成的校友业余合唱团体,虽然校友们已经离开了学校,。校友合唱团总召集人俞翠红表示,合唱团成员一直以来都有密切联系,即使离开校园、分散各地,校友们的心还是连在一起的,“适逢母校八十周年华诞,把合唱团的成员们聚集起来,做一场专场音乐会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写给母校的问候,也是交送的优秀答卷,片片花瓣在风中倾吐芬芳,回答母校当年的期许。

    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化,人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看法。在这种环境下,青年该怎么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呢?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立足于服务人民福祉、国家富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就像《陕北公学校歌》中所唱的:“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的学习。,又被教导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成长为感知社会脉搏,有家国情怀,并且能够把这种情怀转化成实际行动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首歌让数万人感动,这感动不仅仅来源于歌声,更深层次来说,是来源于歌声中蕴含的青年的热血和朝气。这歌声给予我们自信和希望,它告诉我们,国家的下一代正在成长,它使我们对祖国的未来不再彷徨。在中国的土壤上,祖国在歌唱,新时代在闪光!

    文字 /  陈骊骊 刘书彤

    图片 / 图片与视频中心 网络新闻社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