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红歌> 悠悠之音,切切之情——新闻院金秋合唱专题报道
  • 悠悠之音,切切之情——新闻院金秋合唱专题报道
  • 2022-06-25 04:37:11
  • 悠悠之音,切切之情

    2015年新闻院金秋合唱专题报道

    “还有三十秒,我即将抵达战场。”


    2015年11月14日晚,在金秋合唱比赛前最后的彩排进行时,新闻院合唱团的负责人之一,大二学生晏子冬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


    短信来自于新闻院学生会副主席邵蔚楠,在比赛那天,他刚刚做完外科手术。“5、4、3、2、1!”邵蔚楠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有点像做梦,一个刚刚还在手术室里的人就这样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晏子冬说道。彩排中因为种种失误而出现的混乱局面也戛然而止,所有成员静静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随后,信息学部大学生活动中心里,传出阵阵歌声,余韵悠长。“红日照遍了东方……”,新闻院用歌声传达了对祖国的祝愿。

    “结束以后我们从大活出来,除了演出服什么衣服都没穿,彭小琪、黄嫣然跑过来跟我拥抱,露着胳膊都没有人觉得冷,大家情绪都特别高涨,过了很长时间才想起把衣服穿上回院办。”合唱团女中声部长大一学生徐婳说。


    最终,新闻院合唱团以三等奖的成绩告别今年的金秋舞台。


    竞争激烈 处境尴尬

    在别的院选择保留一两个比赛作为自己的优势板块时,新闻院可以说是对金秋艺术节“倾心倾力”——五个板块全部参加,每一个板块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


    但回顾以往的金秋,在与服饰、情景剧等其他板块相比时,合唱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正如合唱团负责人之一的14级学生张家硕说:“和其他板块区别最大的是,合唱是一个‘熬’的过程,不是疾风骤雨,需要通过时间换取成就,而且提升会特别慢。”合唱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无法以“效益比”衡量。


    同时,新闻院人少,男女比例失衡,难以拥有自己的常备合唱团。去年金秋合唱结束后,新闻院尝试建立常备合唱团,但邵蔚楠遗憾地表示:尝试以失败告终。“一共能唱的就二三十个人,时间协调不好的话每次能来的就只有五六个。”


    合唱的传统强院,比如艺术学系、生命科学学院,都拥有自己的常备合唱团。“在平时也能凑齐一定数量的人训练”。


    反观新闻院今年的合唱比赛,仍然是采取“在比赛前临时从大一大二大三中挑选一些选手,进行一个月的集中训练”的做法,大三学生邬远生说道,“具有临时性。”


    集训时间只有一个月,参加合唱的同学却少有声乐基础,认识五线谱的也不多。“我们都是把会乐器的人拉过来当合唱的负责人。”张家硕打趣道。合唱又是一个对整体素质和配合要求较高的项目,这无疑给新闻院合唱成绩的突破带来了很大阻力。


    而经费也成为成绩提升过程中的一道坎。邵蔚楠表示,院里合唱的经费看起来不少,但是实际上用起来根本不够。“就算我们一次只给老师开一百元,一个月三十天的话就会有三千,所以平常很多训练都没有老师指导。”


    在刚开始训练的一两周,只能靠以前参加过合唱的成员凭借模糊的乐理知识指导,出错在所难免。“这两首歌都有很多转音、升降半调,我们在改的时候容易改错,甚至练错的练了一两周之后才会被老师纠正。”晏子冬补充道。


    如此看来,新闻院的合唱要取得好成绩似乎很困难,但负责人员和参与人员表示,既然无法改变客观条件,就只能多下苦功。


    愈败愈战,困难突围

    合唱的排练经历了一个月,在最初的训练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合唱怀有很大的热情。正如张家硕所说“开始肯定缺少一个集体荣誉感,就像是扯了一大群人到了院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金秋合唱是个什么东西。”


    最初“拉长线”的训练方法,也没有让合唱的效果得到提高,改变成为当务之急。


    徐婳说:“想一直保持高质量、高强度的训练还要保证嗓子不会坏,要保持那种热情和激情更加难,大家可能会疲。”所以负责人决定将训练时间更为集中,依据老师的实际情况,提高训练效率,让指导老师在训练时能够抓住细节。“老师一直在强调音准和唱歌时的呼吸等问题,但是时间有点赶,有些东西没有讲全。”大三学生邬远生说道。


    “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成为了撑过这一个月的重要支柱。


    “这一个月以来,我们要么是牺牲中午午睡的时间,要么就是在晚上冒着寒风去然后回来。但是我们都不觉得厌烦,因为大家都很融洽,拍照做表情包什么的都很搞笑。”演员之一黄嫣然说。


    男低音难度较大,成员很容易跑低,合唱团还为此特别评出了“男低三傻”和“跑男”。另一个指导老师黄龙龙也在闲暇之余,让成员朗诵歌词,这使得紧促的训练中也时时响起笑声。


    15级学生朱胤瑞在今年的金秋舞蹈和合唱版块里表现出色,得到了负责人员的一致认可。让晏子冬记忆犹新的是,在合唱演出之前,临时租来的服装出现了大小不适的情况。朱胤瑞专门从信息学部大活赶到工学部大自强,买来了针线并亲手缝制衣服。他说:“确实是累,不过可以扛。坚持一下,把合唱、舞蹈两个板块都做好吧。其实我真的只是做完了我该做的事情,太多的人比我做的多得多。真的,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给集体带来荣誉。”


    “在训练中真的感觉像一家人,”黄嫣然说,“在钢伴丁若愚过生日的那天,她没有休息,一直在练,而张家硕学长也在那天给她送上蛋糕,一起唱生日歌。“虽然风一吹蜡烛都灭了,但是大家都特别开心。”晏子冬道。


    在比赛前几天,女高音和男高音用嗓过度,出现疲劳,高音唱不上去。“女高后期嗓子废与训练时长和用声不科学都有关。”徐婳说。最后一天彩排时,甚至出现合唱跑调、超时、跟钢琴合不上的情况,当时演员们都很慌。在那个时候,邵蔚楠带着成员们“只训不练”,看原来合唱的视频,和他们坐在一起谈心。


    “在比赛开始那天,走上台,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感觉大家都融在了一起。回首这段历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把这两首歌唱完,我们已经问心无愧。我们的演唱技巧或有瑕疵,但我们的认真与投入是绝对不容否认的。”黄嫣然说。


    徐婳也表示,大家已经完成了一件努力很久的事情,把一个月的训练成果尽力地在台上完美表现出来。“当时我在台上听见进攻的攻字嗡的一声,还有LOVE的振动共鸣声很明显。我觉得这是我们唱得最好的一次。”


    “我们都是为了新闻院,都想取得好成绩。我们想要做创造奇迹的一届。”即使以往并不出彩的成绩横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合唱团成员也依旧能怀着信心,走上舞台。


    黄嫣然说,“‘邵师傅’在我们训练中明明眼睛发炎得那么严重,医生也让他不要来了,但是他真的每次都到了。尤其是比赛那天,他还在医院开刀,说要切除组织,结果还是来了。他进来的那一刻真的全体欢呼,我们都很感动。”


    在一个月以前,邵蔚楠的眼睛就出现了感染。主管合唱的他同时还兼管服饰板块,一直熬夜做衣服,缺乏休息,一直在打点也没好转。后来病情恶化,脓化长疮,在比赛那天不得不接受医生为他安排的手术。


    “感谢所有人一个月的陪伴,每天排练都很累,动刀子也很疼。我哭过,在手术台上哭,换药灌脓哭,打针为了早点到合唱而换大针头打到想吐哭,但到了最后却什么也哭不出来了。自己做得不够好,但我真的尽了全力。”比赛结束后,邵蔚楠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新传精彩 无限传承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不解,在客观条件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强制拉人参加看似“无聊”的合唱。


    邬远生连续三年参与了合唱的训练。他表示,大一的时候就是被拉过来训练的,“认识了一大帮好哥们”;大二,他是合唱团的团长,有了责任感,不希望金秋的辉煌断送在自己的手中;而大三,再来参加合唱则纯粹是出于对合唱的热爱,或者说,“合唱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同样参加了三年合唱的大三学生喻方晓则认为,合唱是一种艺术,而金秋艺术节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让很多普通人接触艺术、参与艺术甚至对艺术产生强烈兴趣。“打个比方,如果你不参与金秋合唱,而你本身对合唱也不了解,对合唱比赛的认识可能也只停留于唱红歌比赛,但其实真正的合唱比赛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合唱需要指挥、伴奏、各个声部一起配合,它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力以及演员对自己声音的掌控力要求很高。喻方晓还说,“经过了参与合唱这一过程,很有可能会发现音乐的魅力,会对其产生兴趣而且在互相的配合中发现与自己脾性相投的人,收获家一样的情感。这可能就是金秋合唱给我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新闻院的金秋一直非常厉害,金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那么多年都传承下来了谁都不想葬送在我们自己的手上。”邬远生说。依旧是简单的“传承”二字,这贯穿着整个金秋的二字,背后的内容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完整。没有谁告诉新闻院的人们,他们应该如何对待金秋,为金秋尽心尽力完全是因为责任与热爱。


    普通的艺术比赛有着较高的门槛,不是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但或许金秋的意义就在于全校各院都能参与进来,让人们能够在尝试中收获进步。而呈现在舞台上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够把艺术传递给观众,这对武大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无疑又是一种促进。


    “在我看来,新闻院在金秋的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于新闻院,金秋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而是标志。特别是对于亲身参与了金秋的人来说,我们不仅得到了能力的提升,还和同学们有了更多交流,收获了特别的爱。大家聚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很特别。”15级学生陆汉秋的话说出了新闻人的心声。


    合唱的结束为此次金秋划下了一个句点,这也成为了新闻人眼中,不一样的新的回忆。



    文字|新闻部 吴亚男 黄一宸 李颖迪 袁丽

    图片|新闻部 车颖

    编辑|新闻部 车颖

    排版|新媒体部 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