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红歌> 黄河大合唱 一首歌可顶十万毛瑟枪,是真的吗?
  • 黄河大合唱 一首歌可顶十万毛瑟枪,是真的吗?
  • 2022-07-26 19:45:48
  •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握紧拳头,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这激扬的旋律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响亮号角。


    《黄河大合唱》是由诗人光未然和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诞生于1939年,七十多年来它深深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人们用各种形式来演绎这不朽的旋律。


    一首歌为什么会传唱70多年,经久不衰?强大的号召力量从何而来?歌声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说起《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和诞生,时间还要回溯到1938年的10月,武汉沦陷后,青年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正是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激发了诗人澎湃的创作热情,1939年初,不慎摔伤的光未然,回延安治疗,在病床上,用五天的时间创作完成了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吟》,这也就是后来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之后,在延安窑洞里举行的除夕晚会上,光未然朗诵了自己的这部作品,当时在场的冼星海听后,激动不已。



    在一间简陋的窑洞里,冼星海在料峭的春寒中开始了合唱曲的创作。


    六天后,一部史诗性的民族声乐巨作就此诞生。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随即引起巨大反响。


    很快,《黄河大合唱》就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黄河大合唱》诞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惨烈的日子,也是民族危机最为深重的时刻,在经历了几次大型会战:上海淞沪会展、南京保卫战、徐州会展、太原会战、武汉大会战后,中国的主要城市均已沦陷,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吹响了爱国救亡的号角,激励着热血青年奔赴前线战场。当时有报纸评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从《游击队歌》到《太行山上》再到《黄河大合唱》,一曲曲战歌勾画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共赴国难。70年的烽火硝烟虽已散去,但是战争的苦难和创伤,不能忘记,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



    山河破碎 ,国恨家仇!

    《黄河大合唱》勾画出保家卫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慷慨激昂的旋律,激励着热血青年奔赴前线。

    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赴国难,不屈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今晚22:40

    山西卫视

    《第一访谈》特别节目

    勿忘历史

    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