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红歌> 全场三次起立致敬!82岁“国宝级”大师13年谱写50首经典古诗词,她的“歌声与微笑”陪伴了两代人
  • 全场三次起立致敬!82岁“国宝级”大师13年谱写50首经典古诗词,她的“歌声与微笑”陪伴了两代人
  • 2022-07-23 22:19:07
  • 赤子之心,

    无惧岁月侵蚀。

    经典

    classics


    今年央视爸爸的开年综艺《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就圈粉无数,在近期的节目中,一组由经典古诗填词作曲的童声演唱《新学堂歌》惊艳全场:



    《春晓》的旋律清新自然,《敕勒歌》的曲风活泼跳脱,而《游子吟》的调子一起,主持人小撒就红了眼眶:“羡慕今天的孩子们,你们太幸福了!”



    三首曲毕,当小撒搀扶着一位神秘嘉宾从舞台深处缓缓上前,观众席瞬间爆炸,人们纷纷起立鼓掌,向这位83岁高龄的大师致敬,她就是《新学堂歌》的创作者、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



    也许你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她的作品:《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绿叶对根的情意》、《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歌声与微笑》;还有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天空》......



    果说周杰伦串起了90后的青春,那么谷建芬老师就是全体70、80后的时代记忆。

     

    在那个风气初开、娱乐匮乏的年代,录音机还未普及,人人穿工装唱红歌,一盘邓丽君的磁带就稀罕的不得了,谷老师的音乐像一阵清风,吹开人们尘封的心扉,重写了中国流行乐坛的历史!



    谷建芬祖籍山东威海,1935年出生在日本大阪。


    受到当地文化的熏染,小时候的她最兴奋的就是去看歌舞伎表演,一听到街上传来奏乐声就会飞奔出去,跟着仪仗队手舞足蹈,那时候她就认定,音乐家是世上最幸福的职业。



    6岁那年谷建芬随家人回到大连,说动父亲买回了梦寐以求的钢琴,从此开启了她通往音乐殿堂的朝圣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谷建芬投身旅大文工团,学习钢琴并担任伴奏,后又考入沈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立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好音乐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然而参加工作还不到三年,,海外出生的她“成分复杂”,一下子成了重点考察对象,被下放到江苏一个农村参加劳改。



    被迫放下了曲谱和乐器,

    扛起了镰刀和锄头,

    可她的骨子里却放不下对音乐的追求。

    乡野荒村流传的民歌、

    田间地头飘扬的小调,

    都成了她汲取养分的源泉。


    为了创作出更接地气、

    更有生活气息的音乐,

    谷建芬白天劳动,夜晚创作,

    暗暗和自己较着劲。



    上世纪70年代末,谷建芬终于摘掉了“右派”的帽子,也恢复了职位,重获新生的她踌躇满志,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每天在钢琴边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


    她去到拉美六国访问,看到那里的歌手竟能和民众打成一片,演唱会上不相识的陌生人臂膀相搭,高声合唱,她第一次发现,原来音乐还能这样做!



    回国后,她以此为灵感一气呵成写下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节奏欢快、旋律优美,充满蓬勃向上青春气息的流行歌曲,一下子风靡全国,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潮流。


    但这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理念,却受到了一些保守派的严重诋毁和批判,还有人认为歌词中所唱“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80年代的新一辈”,是带领小青年走斜路,是“抢班夺权”的歌。



    之后的一系列作品更是被扣上各种帽子,

    《烛光里的妈妈》被批为“毒草”,

    《兰花与蝴蝶》被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朦胧意识,

    是30年代上海靡靡之音的翻版,

    “谷建芬败坏了中国乐风”、“专为小痞子写歌”

    ……


    各种谩骂诋毁纷至沓来,谷建芬被上级约谈、批判,她的作品也被禁传、禁唱,歌手、唱片公司不敢接她的作品,她一夜之间成了整个乐坛的公敌,四处都是看不见的壁垒。



    倔强的谷建芬既委屈,又不甘心:“我不信我写的歌真的有问题!”


    彼时早已在乐坛成名的“南朱北李”李谷一和朱逢博和谷建芬是至交,听说老友成了“问题人物”,李谷一当即给她打电话表示:“我支持你,我就要唱你的歌!”



    而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朱逢博在太平洋录音棚给她写信:“你要坚信自己的方向,不要停你手中的笔。我现在就录一版全是你的歌。”



    ,挚友的鼓励却如春风送暖,谷建芬心头百感交集:要想打破音乐界陈旧的现状,只能用作品说话,时间会证明一切!


    她决定开设国内第一个声乐培训班,培养更多年轻的音乐人才,让他们唱着自己的歌向世人证明:流行音乐不是“靡靡之音”,更不是“流氓小调”!

     


    没有启动资金,她和先生东拼西凑了五万元,

    置办了一台钢琴、一部架子鼓;

    还有几把吉他和随身听,

    这就是班里的全部“固定资产”;

     


    上大课就在文工团里一间32平的寝室,

    四周摆满了床位,

    钢琴只能摆在中间唯一的空地;

    一对一教学就只能在家里进行,

    上午一个下午一个轮流上课,

    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担心没有人愿意来上课,

    她的培训班不收学费,每月还给补助;

    虽然没有固定教材,

    乐理、试唱、练耳、外语、

    钢琴、吉他、文学常识、形体等都有涉猎;

    当时不少著名教授为“谷家班”授课,

    只象征性地收15元报酬,

    身体力行支持谷建芬的音乐事业。



    即便如此,“谷家班”仍是出人才最多的地方,从1984年开始,陆续走出了那英、刘欢、孙楠、毛阿敏等乐坛新星,在全国大小声乐比赛中几乎承包了全部奖项,而由他们传唱的歌曲,也总是在短时间内就红遍大江南北。


    校园里流行着《歌声与微笑》、

    《校园的早晨》、《我多想唱》等青春旋律;




    《妈妈的吻》、《绿叶对根的情意》、

    《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

    无不饱含着真挚的亲情;



    《思念》、《乡恋》、

    《擦掉吧,伤心的泪》

    成了多少男女美好爱情的寄托;



    《滚滚长江东逝水》、

    《历史的天空》等影视金曲

    更是随着电视剧的热播,

    传遍了千家万户。




    时代的车轮转动起来,谁都抵挡不住。


    1986年,第二届青歌赛和全国青年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终于肯定了通俗唱法的艺术价值,将其编入美声、民族唱法之外的第三种曲风。



    谷建芬多年的执念终于被承认,她本人也被誉为改革开放后对流行乐坛贡献最大的作曲大师。


    这个瘦小却倔强的女人,终于用自身行动向世人证明: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才是历史的选择!



    退休后的谷建芬本应安享晚年,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听到一个孩子在唱歌,开口就是“老鼠爱大米”,一下子点醒了她:


    现在的孩子们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了,但放眼整个音乐界,真正属于他们的歌曲却太少太少了,作为一名作曲家,必须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写了一辈子流行歌曲的谷建芬,仿佛受到了某种使命的召唤,在她70岁的人生边缘,再一次找到了创作的方向。



    但为孩子们写歌,谈何容易?旋律要简洁好记,歌词要朗朗上口,意蕴要由浅入深,最关键的一点,要好听好唱!


    她想到了20世纪初民国新式学堂里教授的歌曲,借用外国曲谱,填上中文歌词,比如李叔同的《送别》,至今还是难以超越的经典。


    我们有浩如烟海的古诗词经典,不如古为今用,谱诗成曲,传唱后世,也算为中国儿童做一点贡献。



    于是从2005年开始,

    谷建芬开始着手创作《新学堂歌》。

    当年力排众议开办“谷家班”,

    如今背负着重塑经典的使命,

    她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找准诗词意境与乐曲风格的平衡,

    创作出适合少年儿童的歌曲,

    谷建芬总是一遍遍试唱、调整,

    有时候一首诗重谱五六遍,

    平均要花3个月才能完成。


    写到第20首的时候,

    先生担心她的身体状态,

    劝她:“写得差不多了,就停停!”

    可她仍然坚持创作,

    有时深夜伏案,一抬头已是东方泛白。

    她坚持:给孩子们的歌曲,

    一定要做到一丝不苟!



    她说:“我希望我写给孩子的作品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他们现在爱唱、10年后爱唱,等他们成为父母了,还能教给他们的孩子唱下去。”


    感谢孩子们,我又找到了创作的尊严。”


    第一批《新学堂歌》问世,这股音乐界的清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谷建芬备受鼓舞。


    在录音棚试听童声合唱版本时,当她听完《游子吟》,以为孩子们会反感缓慢的节奏,想稍作调整,没想到一位小女孩阻止了她:“谷奶奶,不要改,这就像是我姥姥唱过的歌”。



    谷建芬霎时红了眼眶:“从姥姥手中带出‘慈母手中线’的情怀,让孩子们感受到历史的呼唤,感受到姥姥的姥姥的姥姥的温暖,这样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多么重要!”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就在谷建芬完成第49首《新学堂歌》,命运却跟她开了巨大的玩笑:相濡以沫的丈夫心脏病突发去世,八个月后小女儿又因脑出血早夭。



    接二连三的生离死别犹如晴天霹雳,谷建芬的精神一度崩溃,抑郁缠身惶惶不可终日,那最后一首曲子,却再也写不出一个音符。


    那个曾经辉煌瑰丽的音乐梦也被现实击败,碎了满地。


    直到有一天,她读到了两句话,“有种幸福叫放手,有种痛苦叫占有”,谷建芬豁然开朗。



    她突然明白了这12年的苦心孤诣,《新学堂歌》早已经成为全家人的理想寄托,唯有搁下痛苦,完成这未竟的事业,才是对他们永远的怀念,才算对自己、对社会有个交代。


    已是80多岁高龄的谷建芬,再一次拿起了作曲的笔。



    2017年,50首《新学堂歌》终于创作完毕,稚嫩却真挚的歌声响彻全国校园,中国乐坛从此有了专属于少年儿童的“大师经典”,而年逾花甲的谷建芬却仍不满足:“只要还有音乐陪伴,我就能一直走下去。”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真正的赤子之心,从来无惧岁月的侵蚀。


    “人老了都有要走的那天,在人生最后那一刹那,总要留下些嘱咐。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只不过这是长长的一刹那,而我所有想说的都已经写在歌里了。”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主持人小撒说:真正的大师,一定是用他们全部的才华,为一个民族的未来创作,而谷建芬老师留下的精神财富,早已成为两代人的精神符号,值得被这个时代铭记。

     

    最近不能错过的好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