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动态> 《黄河大合唱》:糖水化成的美妙乐曲
  • 《黄河大合唱》:糖水化成的美妙乐曲
  • 2022-07-11 02:32:03
  • 1939年5月11日,为了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建一周年,中共中央决定举办一场文艺晚会,在这次晚会上万人瞩目的《黄河大合唱》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如今《黄河大合唱》已经唱遍了全中国和世界许多地方,它当年是怎样诞生的?又为何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呢?

    远在千里心系祖国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父亲冼喜泰依靠打渔和航海为生,在冼星海出生前不久死于疾病,母亲一人将他拉扯长大。1921年,冼星海进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预科半工半读,1929年离沪赴法勤工俭学,1931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继续学习和深造,成为这个班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留学生。

    1931年9月18日,,妄图吞并中国东北地区,消息传到巴黎,激起了中国留法学生的强烈愤慨,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够回到祖国,投入到杀敌的行列当中。

    有一次冼星海观看法国国庆游行,并在日记里写下了当时的感受和愿望:“法国群众爱护国家的狂热和法国国歌的悲壮声猛烈地打动了我,在悲痛里,我时常想起怎样挽救危亡中的祖国。”


    倚墙写谱唱响《救国军歌》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到了祖国,他决定要用音乐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回国之后的冼星海来到上海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后来经过田汉和张曙的介绍,他参加了“歌曲作者协会”,还结识了进步音乐家任光、吕骥、贺绿汀等人,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群众歌曲,并且还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以及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

    有一次,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着墙只用了五分钟就写出了曲谱,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我是一个标题


    然而好景不长,上海、南京失陷。1937年10月,应等人的邀请,冼星海从上海来到武汉,随后他在武汉创建了“海星歌咏队”。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大众的疾苦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边创作、边宣传、边游行、边谱歌,创作完成了《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正当冼星海在武汉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激情燃烧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让他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1938年秋,武汉会战打响,,这时,冼星海在武汉开展群众歌咏运动已十分艰难,此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年的9月,通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介绍,冼星海收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聘书,于是冼星海离开武汉,途经西安,然后装扮成侨商,乘坐一辆救护车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冼星海到延安时,正赶上边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冼星海除了给“鲁艺”学生上课,还和大家一起上山开荒,傍晚又经常手提马灯,翻山越岭到各处去教歌,到了晚上十一二点钟,他又坐到油灯下奋笔疾书进行创作,很快他的首部大合唱作品《生产大合作》创作完成。《生产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第一次尝试民族形式的作品,可是冼星海一直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他希望能够在中国民乐的基础上融入西洋音乐,从而创作出一部中西合璧的民族大合唱。


    二斤白糖  写成不朽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曲谱


    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先要从光未然和冼星海的相识说起。光未然是冼星海在上海时认识的老朋友,两人合作过不少歌曲。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在黄河两岸的革命根据地活动时不慎坠马摔伤左臂,被送到延安治疗,知道老朋友受伤, 冼星海急忙前去探望,在交谈中,光未然和冼星海谈起了自己渡黄河时候的经历——从壶口飞泻而下的激流在宽阔的河面上汹涌奔腾成一片怒涛狂澜,船夫们喊着不同的号子,伴着隆隆涛声,撼人心弦。光未然的一番描述让冼星海胸中奔腾激荡,想与光未然再一次合作,而光未然也按耐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5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写出了长诗《黄河吟》,并立即找来冼星海,。冼星海和光未然商量,把《黄河吟》改写成八首乐章组成的一个大合唱,并最终起名为《黄河大合唱》,可是光未然所在的抗敌演剧三队就要返回前线了,冼星海想把这首《黄河大合唱》作为他们告别演出的曲目,然而时间只剩下十几天了,为了争分夺秒,冼星海把自己关在了他那简陋的窑洞里。为了节约时间,每天都会有联络员去冼星海那里把当天谱出来的曲子拿回去试唱,队员们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立刻反馈,以便及时调整。

    延安的三月天气非常冷,窑洞的条件也很差,一个小木炭炉那就是唯一的取暖设备,妻子钱韵玲还怀着孩子。尽管发着高烧,但冼星海没有因此在创作上打一点折扣,始终处在亢奋状态,手握拳头一边唱一边写,不知不觉写出了60多页手稿,把桌子堆积成一个小山。

    在创作最辛苦的时候,冼星海没有别的要求,他只是想让妻子为他做一点儿甜点来激发灵感,可是当时的延安哪里有什么甜点可吃呢?于是妻子钱韵玲就想着实在不行就买点白糖蘸着吃吧,可是她在街上找了一大圈也没有发现卖白糖的。后来这件事光未然知道了,就特意托人借了二斤白糖给冼星海送过去,创作的时候,冼星海写上几句就抓一把白糖放到嘴里,然后又飞快地在纸上写下一串音符。靠着这借来的两斤白糖,冼星海思如泉涌,创作出中国音乐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黄河大合唱》是糖水化成的美妙乐曲。

    为了尽快完成《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冼星海拖着病体整整熬了6天6夜。就这样,在那间小土窑里,在那盏摇曳着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灯下,1939年3月31日,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黄河大合唱》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还通过全国各地来延安参观学习的人广为传播,当时油印歌本供不应求,不少人用手抄的方式将《黄河大合唱》带出延安。,,时至今日唱起它,仍然有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薄而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  ◆  ◆  ◆  

    来源:据《国家记忆》整理

    编辑:张以赞、竹露

    佛山周报综合整理